上皮细胞

Epithelial cells

上皮细胞是一类多样化的紧密排列的细胞,沿皮肤、肺、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等主要器官的腔道排列成行,形成物理屏障,将它们彼此和外部环境分开。

形成和结构

上皮细胞可起源于胚胎的所有胚层的——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例如,角化细胞起源于外胚层,形成胃肠道内壁的细胞来自内胚层,而形成体腔内壁的细胞则来自中胚层。由于上皮细胞由快速分裂的干细胞发育而来,因此上皮也是一个主要的致癌部位。1

上皮组织形成初期,为附着在基底膜上的单层细胞,随着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在其与底层间充质的界面沉积而成熟。多蛋白复合物,包括跨膜整合素异质二聚体,使基底上皮细胞粘附于基底膜。胞间通讯是通过形成粘连、紧密的连接处以及通过桥粒来实现的,许多细胞基于此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这些细胞间连接还有助于区分细胞的顶端、基底和侧表面,这对于确定上皮细胞的极性至关重要。2

上皮根据其厚度、特化功能和位置可分为几种类型,然而,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分子和细胞特征。根据它们的主要特性,可以进一步将其描述为保护性、分泌性或吸收性,但通常这三种功能是共存的。上皮根据其形状和层数进行分类:

  • 细胞形状:鳞状、立方体、柱状
  • 细胞层:单一(单层)或分层(多层)
  • 特化上皮:纤毛上皮、移行上皮和腺上皮

功能

上皮的物理屏障赋予重要的保护和调节功能,包括分泌、选择性吸收、跨细胞运输和感觉感知。上皮细胞还招募或激活其他特化效应细胞,并有助于先天免疫。例如,它们依赖嗜酸性粒细胞来启动和增强免疫反应并发挥抗炎作用。证据还表明,上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泌的某些多肽之间存在相似性,包括溶菌酶、乳铁蛋白和防御素。这可以归因于两种细胞类型共同表达指导这些抗菌物质生产的基因。3

大多数上皮细胞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断更新,不同上皮细胞更替的时间不同。例如,肠道上皮细胞每5天更新一次,而表皮需要4周才能恢复。多能干细胞为更新发动机。上皮干细胞来源于它们,在发育过程中被特化,并受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控制。2

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是上皮细胞失去极性和粘附性后,响应基因表达和翻译后调控变化而获得间充质表型的独特细胞过程。这种修饰赋予上皮细胞独特的侵袭性和迁移性,使其转化为间充质干细胞。众所周知,这一过程不仅对胚胎发生、伤口愈合等生理过程至关重要,对包括转移发生在内的病理过程也非常关键。揭示导致EMT激活的信号通路,可以为细胞表型可塑性和可能的治疗干预提供新见解。2

新兴研究

近期临床前和临床试验表明,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各种类型干细胞可用于支持丢失神经元的再生或恢复。未来,使用人羊膜上皮细胞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细胞治疗方法,尤其是因为它具有较低的致肿瘤性或免疫原性风险,而且没有伦理问题。4

研究上皮细胞的工具

细胞标志物

细胞标志物可用于研究上皮细胞生物学,包括胚胎发育、癌变和EMT状态。传统上皮标志物为上皮膜抗原(EMA/MUC1)和泛细胞角蛋白,尽管并非所有上皮细胞都产生EMA。上皮标志物丢失也与某些癌的EMT和转移发展有关。5 上皮细胞可以通过以下表达来识别:

细胞粘附分子:上皮特异性抗原或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 由大多数健康上皮细胞表达,但在粘膜鳞状上皮中看不到,如在上呼吸道和肠道中;E -钙粘蛋白在除神经元上皮细胞外的所有上皮细胞上表达。

细胞角蛋白: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亚型,包括酸性(A型,9-20)细胞角蛋白和碱性细胞角蛋白(B型,1-8),通常以异二聚体对形式存在,异二聚体对由两个亚型中每个亚型的一个蛋白组成。上皮细胞表达一种组织或器官特异性细胞角蛋白谱,可用于识别单个上皮细胞,例如,细胞角蛋白15是毛囊干细胞的标志物。5,6

CD66f或妊娠特异性β-1糖蛋白(PSBG-1)是由胎盘合胞滋养细胞、胎儿肝脏和髓系细胞系产生的。它在妊娠后期的母体血清中大量存在,据认为可以保护胎儿免受母体免疫系统的影响。7

表面标志物 别名 位置
CD66e CEACAM5, member of the CEA gene family 表面,出生后仅在肿瘤细胞中发现
CD66f PSBG-1, member of the CEA gene family 表面
CD340 HER2/erbB2, MLN 19 表面
CD331 FGFR1, BFGFR, FLT-2 表面
CD324 E-Cadherin, CDH1 表面
CD326 EpCAM, EGP314 表面
CD318 CDCP1, SIMA135, TRASK, gp140 表面
CD249 EAP, BP-1, glutamyl aminopeptidase 表面
CD118 LIFR,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receptor alpha 表面

参考文献

1. Hinck, L., Näthke, I. (2014). Changes in cell and tissue organization in cancer of the breast and colon. 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26, 87–95. https://doi.org/10.1016/j.ceb.2013.11.003

2. Yang, J., Antin, P., et al. (2020) Guidelines and definitions for research on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Nat Rev Mol Cell Biol. 2:41–352.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80-020-0237-9

3. Ganz T. (2002). Epithelia: not just physical barri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9(6). https://doi.org/10.1073/pnas.072073199

4. Huiming Xu, Jiaofei Zhang, et al. (2019).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Human Amniotic Epithelial cells on Injuries and Disorder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tem Cells International. DOI: https://doi.org/10.1155/2019/5432301

5. Guislaine Barriere, Pietro Fici, et al. (2014).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and epithelial, mesenchymal and stemness markers: characterization of cell subpopulations. ATM. 2:11. DOI: 10.3978/j.issn.2305-5839.2014.10.04

6. Zeisberg M, Neilson EG. (2009). Biomarkers for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 J Clin Invest. 119(6):1429-37. doi: 10.1172/JCI36183.

7. Stockinger, H., Majdic, O., et al. (2003).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Human Cell Surface Antigens. Current protocols in immunology, 53(1), A.4A.1–A.4A.49. https://doi.org/10.1002/0471142735.ima04as53

相关产品

联系我们